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配套行业,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汽车制造水平,是汽车工业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积极谋求IPO,并陆续走向资本市场。据统计,目前A股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共计140余家,在A股上市公司中占比较大。
本项研究以汽车零部件的行业概况、行业财务特征及重大行业风险为研究切入点,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在财务报表审计视角下的重大审计领域和关键审计事项进行阐述,提示审计人员在当前行业状况下如何识别其风险领域、并设计合理有效的审计程序予以应对。
本文为汽车零部件行业重点审计领域简述和应对措施提示。
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收入确认、模具核算、废料核算、存货核算与管理等方面有其行业显著特点,作为审计人员,在对汽车零部件行业进行审计时,应关注的重点财务领域及其应对措施如下:
一、关于零部件产品收入
收入确认是汽车零部件行业审计工作重点。
主要关注点
- 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 收入确认的外部证据的有效性
- 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收入变动的合理性
主要应对措施
1、针对收入确认政策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特别关注执行新收入准则后的变化),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结合被审计单位主要客户的合同,就风险与报酬、控制权转移等相关条款进行具体分析,复核被审计单位的零部件产品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 与同行业上市公司零部件产品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进行比较并分析差异的合理性;
- 结合被审计单位与销售循环相关的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控制活动,分析被审计单位零部件收入确认的具体方法是否合理,评估与收入确认相关的关键支持性文件的可靠性。
2、关于收入确认外部证据的有效性。汽车零部件产品收入确认的外部证据形式和被审计单位获取的方式较为多样,常见情况如下:
针对收入确认外部证据的有效性,应根据不同的获取方式分别予以查验,主要可分为:
- 获取的外部证据系盖章件时,应检查盖章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外部证据系通过供应商管理系统获取时,应登录供应商管理系统进行抽查比对;
- 外部证据系通过电子邮件获取时,应检查其来源邮箱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 外部证据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时,应执行相关程序评价其有效性。
另外,还需要就获取的外部证据是否充分进行评价。
3、针对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了解并测试被审计单位与销售收款循环相关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 对主要、新增和异常客户的销售金额进行函证;
- 结合客户合同,检查是否存在销售返利,会计处理是否正确;
- 执行收入细节测试,检查收入确认的外部证据;
- 分析主要客户回款是否出现逾期及期后回款情况;
- 执行截止测试,结合资产负债表日前后的外部收入确认证据检查本期收入确认是否存在跨期情况。
4、针对收入变动的合理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比较被审计单位收入变动与汽车行业整体变动趋势是否一致;
- 比较零部件产品产销量与终端车型的产销量是否匹配;
- 分析新增或减少客户是否存在异常情况;
- 分析单个客户的销售收入变动是否异常。
二、关于模具核算
模具的核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主要关注点
- 模具分类
- 模具核算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
- 与模具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
- 模具的摊销及减值准备的计提等
主要应对措施
1、针对模具分类是否准确,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根据模具合同条款中对模具款项支付、模具权属的约定等,判断模具的控制权是否转移给客户,复核模具分类;
- 比较同行业上市公司模具分类方法,是否存在差异。
模具分类的划分标准可归纳如下:
注:生产模具和摊销模具均用于后续的零部件生产,后者作为被审计单位的资产进行摊销。
2、针对模具核算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分析商品模具收入确认方法的合理性;
- 分析生产模具收入确认方法的合理性(新收入准则下,生产模具的收入确认可能存在差异,无论选取何种方式,应进行相应的分析);
- 从摊销模具的核算科目、摊销方法、摊销期限和工作量估计等角度分析摊销模具的核算方法的合理性;
- 比较同行业上市公司模具核算方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3、针对与模具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完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评价并测试被审计单位与模具核算相关的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关注:人工成本分配的基础是否有依据(如人工工时统计表),制造费用分配的基础是否有依据(如各工序机台工时统计表),BOM清单和模具预算制度是否完善和准确;
- 检查被审计单位模具台账的建立、登记情况等。
4、针对模具摊销和减值准备计提的准确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执行模具监盘程序,核实其使用状况,判断是否存在闲置或报废的情况;
- 结合模具对应产品的产量,分析是否存在停产情况;
- 了解模具的定制化程度,分析是否存在改模再利用的可能。
三、关于废料核算
主要关注点
- 财务核算规范性
- 废料收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主要应对措施
1、针对财务核算规范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准确计量废料成本,如未计量,是否分析未计量的合理性;
- 分析被审计单位确认废料成本方法的合理性。
2、针对废料收入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关注被审计单位对边角料的管理制度、内控流程,是否设置了边角料台账核算;
- 结合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及生产经验,根据产品产量合理估算废料数量,并与被审计单位确认的废料数量比对,关注是否存在异常;
- 分析边角料处置价格与市场价格是否匹配;
- 将边角料与主营业务成本或产品产量的比例与同行业公司相关指标对比,关注是否存在重大异常。
四、关于经销商模式
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的经销模式,主要系针对售后市场。
主要关注点
- 经销收入的真实性
主要应对措施
针对经销收入的真实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结合主要经销商客户签订的合同、订单等,检查主要合同条款,包括:产品风险报酬/控制权转移时点、质量保证、退换货政策等条款,分析经销收入确认方法(如是委托代销还是卖断销售、交易价格的确定等)和确认时点的合理性;
- 统计并分析各期新增及退出经销商的数量及对应销售金额,分析经销商变动的合理性;
- 分析经销商各类产品的销售金额及单价,并与非经销商单价进行比较,是否异常;
- 就经销商与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进行核查;
- 了解并核查经销商向企业采购产品的最终销售去向及库存情况,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向其集中销售、囤货等情况进行核查。
五、关于存货核算与管理
主要关注要点
- 存货跌价准备
- 异地存货盘点
主要应对措施
1、针对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准确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结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及同行业公司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情况,分析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充分;
- 结合存货的库龄分析被审计单位存货跌价准备计提的充分性;
- 结合监盘程序,查看实物状态分析存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
2、针对异地存货盘点,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对被审计单位与存货盘点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 关注被审计单位盘点计划对盘点时点、范围的选择是否适当,分析被审计单位未在资产负债表日实施盘点的原因及合理性;
- 对发出商品实施监盘,必要时实施替代程序,如:函证发出商品信息、查询主机厂相关供应链管理系统数据(如有)、与期后对账信息核对等;
- 恰当执行中间仓/第三方仓库存货监盘程序;
- 分析中间仓/第三方仓库各家客户期末余额波动是否异常,是否存在人为调节收入的可能。
六、关于营业成本与外协加工
主要关注点
- 成本核算方法
- 成本完整性
- 毛利率
- 外协加工
主要应对措施
1、针对成本核算方法的合理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分析被审计单位的成本核算方法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和合规合理,成本归集与分配原则和标准是否符合企业准则和企业产品成品核算制度等。
2、针对成本完整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分析原材料采购单价波动,是否与市场价格一致;
- 结合生产工艺,分析投入产出比;
- 制造费用波动分析与截止测试;
- 核查外协加工成本的完整性;
- 分析成本结构波动是否合理。
3、针对产品毛利率,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毛利率波动分析:定量分析产品价格年降机制对毛利率的影响;定量分析新产品更新换代因素对毛利率的影响;定量分析原材料采购单价波动对产品毛利率的影响;分析客户变化对毛利率的影响。
- 毛利率同行业分析:结合具体细分产品、被审计单位的研发实力和行业地位、业务规模等分析被审计单位毛利率与同行业公司差异的具体原因。
4、针对外协加工,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分析被审计单位采用外协加工的合理性、必要性;
- 结合不同外协厂商采购价格、市场价格、自产成本等分析外协成本公允性;
- 关注外协加工厂商与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关联关系。
七、关于销售费用
主要关注点
- 仓储运输费
- 产品质量保证费用
主要应对措施
1、针对仓储运输费的合理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就仓储运输费的具体构成、仓库分布、仓储费用的收费标准、运输方式和运输价格执行检查程序;
- 分析仓储运输费与营业收入、送货量的匹配关系;
- 就仓储运输费率与同行业可比公司进行比较,分析是否存在较大差异及合理性;
- 新收入准则下检查运输费用列报是否符合准则的规定。
2、针对产品质量保证费用计提的充分性,主要应对措施包括:
- 分析被审计单位产品质量保证费计提比例及依据是否合理充分。结合退换货情况、产品质量纠纷发生情况以及整车厂客户通过质量追溯机制向被审计单位索赔情况,分析产品质量保证费计提是否充分;
- 同行业可比公司比较分析。将被审计单位计提产品质量保证费占营业收入或营业成本比例与同行业可比公司比较,分析计提金额的合理性;
- 实际发生情况比较分析。比较过往已形成的实际发生的产品质量保证支出与计提数的差异,判断预计负债计提的充分性。
免责及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不可视为容诚审计、税务、咨询及其他专业建议或服务,更不形成投资建议。容诚及各相关机构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文章版权归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所有,如需转载及在转载时对内容进行任何修改,请务必在发布前获得容诚书面同意。